36年前,谢万红拿着比自己高出半个头的铁锨,在敦煌公路段参加工作。如今,年过知命而年的他,因自己的敏而好学和勤劳苦干,不言而喻成为了单位的“老人”和桥梁养护的“行家里手”。36年来,他负责和参与了10余次公路、桥梁工程施工,参加了2次全国公路路况普查工作。2006年,谢万红被聘任为敦煌公路管理段桥梁工程师。

敦煌公路管理段管养路线长,桥涵数量最多时达到700余座(道),为了全面掌握每一座(道)桥涵的状况,除了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外,他还为每一座(道)桥涵建立了“一桥一卡一册”台账及桥涵养护动态信息数据库。在巡查和建卡、建数据库的过程中,他对每一座桥梁多年来的养护维修情况再进行分析和判断,分别提出相应的维修计划和养护措施。如今只要问及敦煌段所养桥涵,每座桥涵的基本情况他都如数家珍,对答如流。
不顾安危,守护桥涵保安全
2009年8月,在桥梁巡查过程中,谢万红发现G215线西湖桥7发生水毁,桥梁基础冲刷严重,桥墩整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倾斜。他立即安排同行的技术员现场看守,并在桥梁两侧设置禁止通行的标志牌。同时,向单位报告险情,调配机械赶往现场。等一切准备工作安排妥当后,他独自一人沿上游河道察看水情,当走至距桥1.5公里时,发现有一段河道比较狭窄,当即决定在此处截流,改移河道保障桥梁再不能受到洪水袭击。黄昏时分,抢险机械人员全部到位,他带领大家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截流,同时调配一台挖机开挖土方铺设便道。为了尽量减少车辆滞留的时间,他一边现场指挥着施工,一边把单位送来的施工人员的晚饭和矿泉水分发给等待的司机们,并向他们解释滞留的原因。在他的带动下,职工们克服时间紧迫、天色变暗能见度差以及饥饿和蚊虫叮咬等困难,仅用了3个小时截流土坝成功合拢,开挖便道铺设成功。滞留的司机和游客们目睹了3个小时的施工过程,看到一个个养路工湿透的衣衫和被蚊子叮肿的脸,从最初的连声抱怨,变成了满满的歉意和尊敬。当车辆从便道上缓缓驶过时,谢万红才算松了口气。
奋勇当先,急难险重冲在前
2012年7月,Z110线古泉沟桥因山洪暴发遭遇严重水毁,通往莫高窟的唯一道路中断。由于正处于旅游旺季,抢通任务十分紧急。在洪水汹涌地流淌、天色已暗的情况下,谢万红作为桥梁工程师自告奋勇地担当起了现场负责人。他组织职工在洪水还未退去时,兵分几路抓紧时间准备好铺筑便道所需的涵管、木桩、沙袋等防固材料。同时,随时向上游路段的巡查人员打电话询问水情,判断水情的变化,等待安装涵管的最佳时机。准备工作就绪后,其他职工都被安排在通勤车里休息,谢万红却心急如焚,提着手电筒,不停地在现场察看,凌晨5时,洪水终于变小,谢万红激动地叫醒了所有的职工,带头下水配合3台机械及20余名职工们安装涵管,工友们在他的感召下似乎忘记了洪水的冰凉和深夜的恐惧,分工协作,人机配合,在洪水中安涵管、垒沙袋、打木桩,在短短两个小时内,涵管铺设完成一条简易便道成型,保障了游客的正常通行。
潜心钻研,掌握技术精业务
古人云: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,行于思,毁于随。”谢万红深深明白其中的道理,他坚信只有通过勤奋努力,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,才能在岗位上发挥先锋引领作用。近几年,在桥梁养护“四新”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过程中,他潜心钻研学习各类新工艺,并手把手地给其他技术员和职工示范,从梁板裂缝的封缝、注胶、保养到梁板碳纤维布、拱勒钢板的粘贴都由他亲自操作,讲解施工技术要领,并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,指导完成一次次桥涵养护施工任务。2015年,针对日常养护中清理桥梁伸缩缝容易损伤伸缩缝胶条的问题,他设计制作了伸缩缝清理专用工具,既提高了伸缩缝清理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橡胶条的完好无损,还得到了职工们的称赞。该项小发明得到酒泉管理局的表彰,同时也推广应用到了局属各养护基层单位桥涵养护工作中。
36年如一日,谢万红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,兢兢业业,犹如一颗坚毅的螺丝钉,在公路桥涵上默默助力,用火热的激情和无私的奉献,诠释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“干一行、爱一行”的真谛。由于谢万红幽默风趣,大家都诙谐地称他为“谢老板”,并流传“桥涵有问题,就找谢老板”的佳话。